人的一生,如果能遇到一位好老师,实为一件幸事。一位好老师是一种榜样,拥有催人奋进的力量,甚至一句教诲就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轨迹。
在吉大化学学习和工作的这些年,有太多珍贵的回忆和值得感恩的人,遇到我的恩师于吉红老师,是我最幸运的事。她用自己不懈的科学追求、真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生动诠释了新时期的科学家精神。正是在于老师的引导下,我坚定地走上了科研创新、探求真理之路。
2006年12月,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李乙与老师于吉红及答辩专家合影
记得2000年我读大四,正要选择一个课题组开始本硕连读阶段的学习。因为我对无机化学比较感兴趣,所以重点了解一下无机化学方向的各个导师。于老师当时刚从国外做完博士后回校任教,曾经给我们上过化学信息学的课程,于老师认真的治学态度、谦虚的为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主讲的化学信息学课程,为当时还在上大学本科的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同于基于四大化学的传统知识体系,化学信息学是化学领域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分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化学信息的提取、转化与共享,揭示化学信息的实质与内在联系,促进化学学科的知识创新。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我加入了于老师课题组,从事分子筛材料的计算机模拟研究。课题组刚刚从国外购买了当时非常先进的计算机工作站,以及功能丰富的专业化学计算软件,而我的所有研究工作都要在工作站上完成。当时,个人电脑在我国还远没有普及,互联网还处于萌芽阶段,工作站这种专业设备更是闻所未闻,学习和使用的门槛非常高,英文说明书有几千页。好在于老师有使用这些设备的经验,从最基本的文件操作开始,每天手把手地教我如何使用这台神秘的设备,以及里面安装的各类先进的计算化学软件。在她的耐心启发和指导下,我慢慢掌握了这些软件的奥秘,逐渐养成科学思维,科研工作也逐渐得心应手,为我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2017年6月,于吉红、李乙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与诺奖得主Jean-Marie Lehn在一起学术交流
如果问于老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那一定是她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勤奋的工作态度。从我进入课题组学习开始,于老师便亲自对我进行指导,在我成长的各个阶段都给我很大的帮助。在我读大四的时候,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一个前人没有关注过的现象,二维层状磷酸铝中有机胺模板剂分子的几何形状、尺寸和电荷分布与其与磷酸铝骨架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有特定的关联。为验证这一结论,于老师指导我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计算了更多磷酸铝结构和模板剂分子,用各种不同的理论方法反复验证我们的计算结果,直到所有结果均能复现我们的推测。接下来的工作是撰写论文,而我作为一名大四的学生,在科研论文写作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经验,所幸于老师从期刊选择开始就对我进行指导,从论文整体构思、结果分析到最终形成结论的整个撰写过程都倾注了她的心血,论文成型后于老师又指导我在电脑前逐字修改,甚至图表绘制、标点符号都一一为我纠正错误。现在回想起我当时的研究成果并不算是重大、有突破性的科学发现,也没有选择行业内最顶尖的期刊发表,但于老师并没有因此降低对我的要求,和我一起修改了很多次才投稿,论文也得到审稿人的一致好评,顺利发表。于老师事无巨细、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一直延续到现在,她的每篇论文都经历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修改,她的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对我影响很大,无论是学生时期还是后来的工作时期,我都以于老师为榜样,一丝不苟地从事我自己的研究课题,指导我的学生。
2017年10月,于吉红、李乙到日本名古屋大学,与诺奖得主天野浩在一起学术交流
于老师惜时如金的工作态度很让我钦佩,“天道酬勤”是于老师课题组的座右铭,她自己就是这种精神最好的诠释。于老师是国际分子筛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等四院院士,同时兼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科协主席、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美国化学会志》等多个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执行主编、编委等职务。她每天都有繁杂的事务要处理,但仍坚持抽出时间跟学生面对面讨论工作。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她从来不加班,因为她根本不下班,中午、晚间、周末、节假日都是她的工作时间,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一贯如此。平时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不管她在办公室还是在出差途中,只要给她发消息询问她工作或学习方面的意见,于老师都会耐心地与我们讨论。2022年初的寒假期间,于老师带领我们积极筹备分子筛催化材料的分子工程学基础科学中心,大年三十她都在实验室边吃盒饭边工作。正是凭着这种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于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子筛催化材料的分子工程学”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几轮评选和现场考察,成为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建设的第一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于老师所取得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她深厚的研究基础和极高的科研天赋,更为重要的是她这种惜时如金的拼搏精神,这也是我从她身上学习的又一宝贵财富。
在思想和生活方面,于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于老师成长于革命军人家庭,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始终将爱国情、报国志融入科教事业之中,心怀“国之大者”。2019年,我当选为国际分子筛协会结构委员会委员,于老师曾嘱咐我,不要忘记自己代表的是国家,要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的利益,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一嘱托我至今记忆犹新,也一直将这句话当作自己从事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的原则。在她的感染下,于老师课题组走出了一位位优秀党员和学生模范,我个人也在于老师的积极帮助和介绍下,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人生中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于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家庭、健康和个人生活也非常关心,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于老师经常在第一时间询问情况,主动伸出援手,帮我们解决各种后顾之忧。于老师乐于助人,又不以为己功,接触过于老师的人无不对她平易近人的态度印象深刻,这也是我从她身上学习到的又一重要可贵品质。
于老师的为人处世和治学精神都有徐如人先生的影子。徐先生经常教导我们先做人、后做事,于老师正是这一精神的写照。徐先生为人低调,从来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志存高远,勇于创新,挑战国际前沿问题;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从不夸大自己的成果,这些特质在于老师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徐先生是我国分子筛水热合成领域的奠基人,于老师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将我国的分子筛研究发扬光大,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依托高水平国际合作与学科融合,创制出一批重要的分子筛材料,不断拓展分子筛这一传统材料的应用领域,逐渐在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形成国际分子筛领域的研究高地。由此可见,良好的师承关系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巨人的肩膀”永远是后辈最坚强的后盾。我很庆幸自己成长于徐先生、于老师所创建的大家庭中,先生们从不对我们耳提面命,更多的是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不经意间养成了我们严谨的求实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处世哲学。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我将以徐先生和于老师为榜样,不忘育人初心,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将时刻谨记吉大化学“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院训精神,用心与学生分享每一天的成长体验,让先生们的精神, 让吉大化学人的精神在学生和后辈中不断传承,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简介:
李乙,1997级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化学系本科生,2006年在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获博士学位。现任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教授、副院长,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